找回密码
 新注册用户
搜索
查看: 3490|回复: 5

不能用“破窗经济学”来分析灾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0 2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能用“破窗经济学”来分析灾难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月6日9:26·  


  联合国负责人道救援事务的副秘书长埃格兰1月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承诺向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受灾国提供捐款的总额已升至20亿美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本应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有个别人开始用所谓的“破窗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海啸、经济与捐助之间的关系,得出各异的结论。然而,经济学并不应该超越海啸作为一种灾难的现实,更不能不加节制地延伸到其他领域。在灾难与人道主义面前,“破窗经济学”显然是一个悖论。

  经济学世界的一条金科玉律是:激励是重要的。曼昆那本全世界最炙手可热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就将此奉为经济学公理之一。如果从激励角度出发,灾害后的经济援助是全无“经济理性”

  的,因为,这种对灾害后损失的救助降低了灾害的伤害性,减少了灾害引致的痛苦,这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受灾国对灾害的接受度,使其缺乏缩小灾害振幅和防止灾害重现的激励。

  这套逻辑听起来荒唐,其实并不鲜见。著名经济学家巴罗曾经在他的文集里不无自豪地提及他和爱尔兰传奇摇滚乐队U2关于非洲艾滋病救助的争论,当慈心仁厚的U2试图说服巴罗参与改善非洲艾滋病患者生存环境的活动时,这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守望者却斩钉截铁地予以了拒绝,因为“经济学素养”使他坚信,所有减少艾滋病痛苦的努力都是对预防艾滋病的负面激励,本质上是无益于消灭艾滋病的“蠢事”。

  经济学家们甚至会以为灾害不是什么坏事,因为灾害可以通过“创造性的破坏”

  刺激灾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这里的逻辑来自于所谓的“破窗经济学”,打碎玻璃能够产生玻璃生产需求,进而引致各种派生需求,无异于给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实际上,对海啸或是艾滋病的灾后救助在普通人看来是如此的理所当然,而灾害本身更不会是什么大快人心的好事。为什么经济学会如此薄情寡义?这必须得追溯经济学的哲学根源。

  我们这里说的经济学,指的是源自于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西方经济学,这门配置资源的社会科学是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这就注定了其世界观的偏颇。就连经济学鼻祖斯密本人在自己的另一本传世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也以“利他主义”为核心颠覆了自己的经济学世界。

  经济学是一门以价格为中轴的社会科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边界。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价格的,生命就是最好的例子。既然不能给生命标价,那么经济学习惯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将无从施展。一味牵强地抬高经济学的“显学”地位,扩张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倾向,纵容经济学对社会问题的肆意渗透,只能得出有悖于人之常情的冷酷结论。

  从大海啸这一特殊事件看,经济学分析是不合时宜的,在这里正如经济学家边沁所言:“衡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经济学标榜的“效用最大化”没有市场。但海啸毕竟是极端的特殊事件,在其他略显平常的事件上,经济学的突兀和冷酷是否因为不易察觉而被忽视了呢?这取决于研究对象是否处于经济学分析的合理边界内。

  关于海啸的经济学分析至少提醒了我们,在面对其他诸如“扩大贫富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降低失业保险有助于充分就业”等稍显另类的经济学论断时,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经济学不是万能的,经济学家的话也并不总是令人信服的,没有边界的学科绝不是科学。

  不过遗憾的是,正如凯恩斯所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当时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比普通的理解更为有力。”,这值得人们反思。

  □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0 21: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知识:

1、“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妙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在中国,破窗上升为了理论,并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当1998年我国南方发大水时,有学者曾经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论我国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加快增长,这次9·11事件,给了破窗理论一个施展的机会。破窗谬论broken_window fallacy?我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创造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在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比如,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象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眼下引进的经济理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地拼命引进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生产线一样,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引进高潮”。现在回头想想,我怀疑日本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不是因为他们加班为我们生产生产线,继而装配,之后不断地维护和修理所致?就象国内某些地方修马路一样,只要你修了——最好修得质量差点,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事可干有钱可赚了。恼人的是,干这事大都得和当权者搭上关系,或兄弟,或情妇,或“战略同盟”……这些,我都欲求无门,只有干流口水的份。
  拉动消费,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而万万不能将宝押在“窗子”被打破这种预期行为上。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总是在现有制度和制度预期下的理性选择。要拉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政府除了出台一般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外,最终还是要改变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预期。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储蓄率就低,赊帐也够胆上“丽春院”;东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储蓄率就高,拿到钱后往往是紧紧攒着,为生老病死作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说,有时常识比什么深奥的理论更实在,更容易让人作出正确的判断。俗话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怕就是这层意思。
  经济学家们,请收起你的“破窗理论”,打开窗户,呼吸和窗外的平民百姓同样的空气,跟他们聊聊家常,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说说你的观点吧!否则别怪他们要打破你的窗子了。


98洪水的启示
面对7月份以来的特大洪灾,一些经济学者有一番鼓舞人心的论断,即特大洪灾虽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灾后庞大的重建工程会对中国整体经济有一个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而且重建不会是在原来低水平上的再建,而是一个更高水平上的新建设,因此经济效率将比原来更高。他们更测算出灾后重建对经济总量的拉动可使经济增长提高0.3-0.5个百分点。

这一番论断,不过是经济学上所谓的“破窗理论”的再版。该理论描述到,一顽童将一户人家的窗户砸破了。为了修复窗户,该户人家请来木匠,买了玻璃,玻璃商店又购入新的玻璃等等。如此一系列连带的经济活动,为区内经济带来了新需求,从而带动区内经济的增长。

貌似合理的“破窗理论”其实存在着一个绝大的谬误。修补破窗的费用,必然是以减少其他支出来弥补的。除非砸烂窗户的不是石头,而是金块。可能为了修补被打破的窗户,该户人家只好放弃原来买窗帘的打算。为了筹措今后买窗帘的钱,这家人必将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放弃为孩子买件新衣服的打算等。

砸破窗户,是为某些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如木匠、玻璃商和玻璃厂家;但是它必定减少了这户人家对其他商品的需求,如窗帘等。财富总量的减少,家庭经济状况转坏,在预期收入不变的条件下,这家人不得不省吃俭用了。因此,打破了窗户后,减少的需求量比增加的需求量要大得多。从长期来看,这种抑制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

可见,“破窗”并不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即使有,也仅发生在修补窗户的那天。以后,该户人家将过着漫长的“粗茶淡饭的日子”。区内其他人也会因顽童的恶作剧而间接受损。如果恶作剧造成的损失足够严重的话,甚至于原来的受益者木匠、玻璃厂商,最终也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受到伤害。社会经济原本就是一损皆损的,“坏事变好事”,并不是象一些经济学者幻想的那么容易。

灾后重建工作,耗费的资源极大,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很强的弥补性需求,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通常只对某些特定的行业有利,如建筑业,钢铁行业等。而对其他与重建相关程度少的行业则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不难想象,高档家电行业在受灾地区将面临严重的销售困难。灾区百姓的日用品消费欲望肯定会严重萎缩。

重建家园需要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无非来自于企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来自企业的资金,将使企业原本扩大生产的计划暂停,技术改造的项目搁置,不利企业发展生产;来自政府财政的资金,加大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国家虽然可以发行国债来减少财政赤字。但是财政政策对百姓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打折扣。加上政府投资行为的低效性,甚至会使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消失无影。

中国已经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经济主体仍旧是国有企业。政府定下的经济目标,原则上不是经济计划,实际上影响依然巨大。如果政府被“破窗理论”所迷惑,过于乐观地估计中国灾后经济增长的前景,定下过高的经济目标,并为此采取种种过火的“努力”,都必给中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 11: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 15: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6: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像有教唆嫌疑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7: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官方淘宝店开业啦~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 沪ICP备05042587号 )

GMT+8, 2024-10-1 17: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