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注册用户
搜索
查看: 5175|回复: 12

侯会:科举制度比四大发明贡献更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9 13: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提科举制,人们马上想到《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这位屡试不中的穷书生一旦得知自己成了举人老爷,竟高兴得发了疯,在集市上飞跑,拍着手叫:“咦,好了,我中了!”一脚踹在泥水里,鞋也跑掉了一只……



作为小说节选,《范进中举》从解放初期就入选中学课本,亿万国人对科举制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这篇课文!于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分析说:你们看,科举制把人的灵魂扭曲成什么样子?范进就是科举牺牲品啊!老师如此教,学生如此记,于是一个结论牢牢扎根儿心中:科举制是一种扼杀人才、制造废物的糟糕制度!


然而,你若肯多动一点脑子,便会想:范进从二十几岁考到五十几岁,前后考了二十多回,仍旧连个秀才都不是;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单是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能引诱他如此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吗?谁能保证他的努力不会被金钱和权势所篡夺呢?

你进一步又设想:假如范进头一回考试落榜,而东邻财主家的儿子却榜上有名;第二回再度落榜,而西邻县长的侄儿却名列榜首……如此三四番,范进肯定恍然大悟:科举的游戏规则有“猫腻”,平民子弟玩不起!那么,他还会考第五回、第六回……直至第二十回吗?当然不会。他不如去当个私塾先生,甚至跟着岳父去杀猪卖肉算了。

然而在小说中,范进没有退缩,他连考了二十多次,在科举中押上了全部的青春岁月乃至身家性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范进的视线里,没发现科举有什么猫腻。是科举制本身跟范进签订了一纸无形的契约,保证他只要按照要求砥砺自己的学问,科举的大门永远朝他敞开着!

事实也证明,科举在范进身上明白无误地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作为一介平民,范进始终挣扎在饥饿线上,无力用金钱为自己铺路;从政治背景看,范进没有任何有势力的“后门”关系为他撑腰,他惟一“有头有脸”的亲戚,是个市井屠户!在范进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人能提携他、引荐他、为他叩响富贵之门。正是这么个无钱无势的平民文士,几乎完全凭藉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登上权力之阶!

他不但入学(即获得秀才资格)、中举,后来还中了进士,当上御史。由此看来,范进又哪里是什么科举的“牺牲品”,分明是科举的“幸运儿”! ——当语文老师满怀鄙夷悲悯、居高临下地评判范进时,“绯袍金带”的范进正不知在什么地方悠然地俯视着他呢!

科举制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说来奇怪,最讲等级也最重出身的封建社会,居然能产生出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来,比之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国人的这一发明对人类文明贡献更大!

就连欧美国家,也对中国科举制产生了极大兴趣。18世纪来华的一名西方传教士在给红衣主教的信中就以羡慕的口气说:“(在中国)贵族从来不是世袭的。……当一个省的总督或省长死去,他的孩子同其他人一样要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不管他们所继承的父亲的名字多么显赫,对他们也无济于事。”他的话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基本属实。——据考证,十九世纪英法等国实行的文官法,便是照搬中国的科举制!

这本来是最有分量的“申遗”材料啊!可惜我们把自家的宝贝当破烂儿扔出门,贬了又贬,批了又批!——不错,传统科举是有不少弊病,尤其是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八股文,过于束缚人的思想(不过拿四书五经当课本,可以保证贫寒子弟也买得起。八股文则是一种易于操作的考试文体,否则体裁上没有要求,你写一篇诗歌,他写一篇古文,都可以骗取高分,对其他考生是不公平的)。

作为千锤百炼的考试形式,科举制是科学的,蕴含着民主、法制的因子,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很值得我们再度审视。记得前几年任继愈先生接受采访,谈到科举制时,建议在现今的博士学位制度中,增加一种国家级别的博士考试及答辩制度,以增强其权威性,又不失为一种干部选拔形式。我觉得这一建议颇有见地,很值得研究考虑。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文教师再讲《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是否能做更全面的把握呢?例如怎样看待范进?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像鲁迅称赞的运动场上跑在最后却不轻言放弃的运动员吗?当范进发疯时,我们能不能给他一点理解和同情呢?奥运会上拼尽全力、终获冠军的运动员,扑倒在地、掩面而泣,不也是当众“出丑”吗?我们却能陪着他哭,陪着他笑,为什么单单要苛求范进呢?

要把小说作者的个人牢骚和科举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功绩区分开来,客观介绍,这样做,将更有益于学生全面地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益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0 0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总是会更加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0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科举已经沁入中国人民的血液文化之中。
美国的穷人(大多数是某少数族裔),大多挥霍自己仅有的所得,不思进取。
中国的穷人,大多努力工作,为下一代教育铺路。
这种区别,鄙人粗浅的理解,正式历史文化积淀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0 2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0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的确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就如同今天的高考一样。但是科举也不是绝对公平的——实际上中举的人多数出身富裕家庭,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相对富裕,比方说几代人的积淀,一个农家是养活不起一个只吃饭不干活的读书人的。

一句话,绝对公平的制度根本不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2 1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至少给了普通百姓一个向上攀登的途径。至于公平,难道高考就公平么?有特权在就永远没有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2 21: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虽然无法保证绝对公正,但是可以保证相对公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17: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制度远比现今各种选拔来得公平公正公开。应该说是提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23: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举考八股文应该是有明以后的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4 23: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在明以前貌似不只是考儒家经典。具体不记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1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我感觉历史课本对科举制的评论挺客观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基本分 +1 收起 理由
panda7456 + 1 是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10: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公正+1
绝对的公正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基本上都是空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5 11: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jpegreader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任何制度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不能一棒子打死或者直接捧上天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官方淘宝店开业啦~
欢迎大家多多支持基金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 沪ICP备05042587号 )

GMT+8, 2025-4-23 1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