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1 22: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cuihao 的帖子
上wiki 查了一下,發覺用的是不同的顯微技術
不同技術有不同倍率和效果的~
from wiki:
相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具有许多优点。不同于电子显微镜只能提供二维图像,AFM提供真正的三维表面图。同时,AFM不需要对样品的任何特殊处理,如镀铜或碳,这种处理对样品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第三,电子显微镜需要运行在高真空条件下,原子力显微镜在常压下甚至在液体环境下都可以良好工作。这样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宏观分子,甚至活的生物组织。
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相比,AFM的缺点在于成像范围太小,速度慢,受探头的影响太大。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利用微悬臂感受和放大悬臂上尖细探针與受測樣品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由于原子力显微镜既可以观察导体,也可以观察非导体,从而弥补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不足。原子力显微镜是由IBM公司苏黎世研究中心的格尔德·宾宁与斯坦福大学的Calvin Quate于一九八五年所发明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非导体也可以采用類似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观测方法。原子力显微镜(AFM)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最大的差别在于并非利用电子穿隧效應,而是检测原子之间的接触,原子键合,范德瓦耳斯力或卡西米爾效應等来呈现样品的表面特性。
~~~~~~~~~~~~~~~~~~~~~~~~~~~~~~~~~~~~~~~~~~~~~~~~~~~~~~~~~~~~~~~~
原子照多數是用掃瞄隧道顯微鏡,因為多數是看金屬表面
from wiki:
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縮寫為STM),亦稱為掃描穿隧式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理論中的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它於1981年由格爾德·賓寧及海因里希·羅雷爾在IBM位於瑞士蘇黎世的蘇黎世實驗室發明,兩位發明者因此與恩斯特·魯斯卡分享了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它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類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解析度。此外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低溫下(4K)可以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原子,因此它在奈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掃描隧道顯微鏡是一種利用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的非光學顯微鏡。它主要是利用一根非常細的鎢金屬探針,針尖電子會跳到待測物體表面上形成穿隧電流,同時,物體表面的高低會影響穿隧電流的大小,針尖隨著物體表面的高低上下移動以維持穩定的電流,依此來觀測物體表面的形貌。
這種儀器可以觀察到物體表面的奈米結構,是顯微鏡技術的一大進展,也成為往後奈米技術中的主要分析工具,專門用來觀測金屬或半導體的表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