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注册用户
搜索
查看: 4330|回复: 4

600Gb/平方英寸!山形富士通硬盘晶格介质记录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2 1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stor-age.com/stor-age/2007/0817/459043.shtml

2007年08月17日   hyy(转载/原文:技术在线)


    日前,山形富士通与富士通研究所、神奈川科学技术学院重点研究室的益田研究小组(组长:首都大学东京教授 益田秀树)共同宣布,在旋转的硬盘上利用硬盘磁头实现了记录播放,以下是该技术的一些细节。


    此次开发的介质以100nm间隔、有规则地配置了微小磁性体。换算成面记录密度,相当于600Gbit/平方英寸。通过记录播放的波形确认,每个磁性体可记录1bit信息。


根据此次开发的技术形成的有规则的孔(a)表面、(b)横截面及(c)填充磁性材料(钴)后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晶格介质是一种可将硬盘记录密度提高至1Tbit/平方英寸的候选技术。此前,山形富士通等发布了以25nm间隔配置微小磁性体、相当于1Tbit/平方英寸的技术。不过,包括山形富士通等的成果在内,此前发布的技术大部分与晶格介质的配置方法有关。但组合介质与磁头、并且以与普通硬盘相同的旋转速度来进行记录播放的技术还没有先例。



晶格介质记录后,利用磁头进行播放时的波形

此次,山形富士通等组合使用2.5英寸盘片(形成有微小磁性体的晶格)与现有硬盘磁头、利用自旋支架(SpinStand)进行了记录播放。播放磁头的磁轨宽度为100nm,盘片旋转速度与现有2.5英寸硬盘相同。这样,得到了显示每个磁性材料交替记录反转磁化的播放波形。比特误码率等未测定。


晶格介质的制作采用了纳米压印光刻(nano-imprintlithography)方法。该方法与以25nm间隔形成磁性体的方法不同。此次首先在铝盘片上涂布光阻剂,然后在光阻剂上压印形成微小孔的图案。接着用蚀刻方法在盘片上形成几nm深的微孔。然后,对铝进行阳极氧化,微孔的深度由此达到了几百nm。最后在孔中填入钴。此次并不是在整个盘片上而只是在18mm左右的圆形区域内,形成了微小磁性体的图案。


    山形富士通等计划在2007年9月举办的“第13届日本应用磁学会学术演讲会”上公布实验的概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4 2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天在书上还看到过叫什么全息硬盘的
似乎很贵

[ 本帖最后由 昂宿星团人 于 2007-8-24 20:3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算是光存储器吧。。用蓝光读写
05年的概念新闻,说今年研发第二代。。没见到有什么信息报道,估计夭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5 15: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才看到希捷要做固态硬盘 传统硬盘不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7: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现在磁性硬盘发展缓慢,不过SSD的技术壁垒也不少。。。制程受到的制约跟cpu一样,成本也非常高。。
希捷做固体硬盘暂时也是混合型存储,要代替磁性硬盘还早了很多年

“NAND闪存的每GB价格到2010年时将会降到1.96美元,届时0.85到1.8英寸硬盘的每GB价格将为0.89美元,2.5英寸便携式硬盘则为0.35美元。”

现在的3.5英寸硬盘每GB价格已经降到0.25美元,SSD要跟3.5寸硬盘拼斗还早了1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官方淘宝店开业啦~
欢迎大家多多支持基金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 沪ICP备05042587号 )

GMT+8, 2025-4-22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