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stein@Home”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更换屏保图)
第1行: 第1行:
{{ ProjectInfoBox
 
| logo          = [[Image:Einstein.gif]]
 
| name        = Einstein@Home
 
| genre        = 物理化学类
 
| status        = 运行中,开放注册
 
| wuinfo      = 耗时10-20小时<br>内存占用50M<br>超时期限3周
 
| ssaver      = [[Image:eah_graphic.PNG|thumb|center]]
 
| website    = [http://einstein.phys.uwm.edu einstein.phys.uwm.edu]
 
}}
 
 
 
<big>'''Einstein@Home'''</big>
 
<big>'''Einstein@Home'''</big>
 
<br><br>
 
<br><br>
Einstein@Home 项目可能被简称为 E@H 或者 Einstein,主要由美国物理协会和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发起。该项目于世界物理年 2005 年开始运行。
+
Einstein@Home 项目基于 [[BOINC]] 平台,设计目的是利用[[志愿计算]]的威力来处理分析 [[LIGO]] 和 [[GEO600]] 采集的海量观测数据,以从中寻找[[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 威斯康新-密尔沃基大学的 Bruce Allen 教授领导,在[[美国物理协会]]的支持下,作为“2005 世界物理年”的活动项目于 2005 年 2 月开始正式运行,已成为 BOINC 平台的主要项目之一,目前项目正在对 LIGO 探测器首次运行在设计精度上所探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
 
 +
==研究背景==
 +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引力波的宇宙之中,恒星的爆炸,黑洞的碰撞以及其它强烈的宇宙事件制造了引力波,从而可能改变时间和空间。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探测到这些引力波,这是因为这些十分微小的引力波需要足够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就好比在地球测量太阳上一个原子的宽度一样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灵敏的探测器来观测这些引力波。其中,位于美国的 LIGO 探测器和位于德国的 GEO 600 探测器正在共同探测来自恒星和黑洞的引力波。这个实验需要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因些 LIGO 小组发起了 Einstein@Home 项目。
 +
 
 +
如果真探测到引力波,我们将获得一种全新的方法以观测宇宙。更多的项目研究背景请查看 [[Einstein@Home:项目背景|Einstein@Home 的项目背景]]。
 +
 
 +
[[Image:eah_graphic.PNG|thumb|right|240px|Einstein@Home 的屏幕保护图形(S5R3)]]
 +
==数据处理==
 +
 
 +
Einstein@Home 的数据处理分为多个大阶段,对应 LIGO 探测器和 GEO600 探测器在不同阶段探测到的数据。
 +
#S3(2005 年 2 月-2005 年 8 月)
 +
#S4(2005 年 7 月-2006 年 7 月)
 +
#S5(2006 年 6 月至今)
 +
各个大阶段还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如项目当前运行的阶段为 S5R3。
 +
 
 +
TODO:简述一下处理数据的方法。
  
Einstein@Home 通过分析处理引力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来证明爱因斯坦最重要的预言之一——[[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引力波的宇宙之中,恒星的爆炸,黑洞的碰撞以及其它强烈的宇宙事件制造了引力波,从而可能改变时间和空间。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探测到这些引力波,这是因为这些十分微小的引力波需要足够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就好比在地球测量太阳上一个原子的宽度一样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灵敏的探测器来观测这些引力波。其中,位于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器和位于德国的 GEO 600 探测器正在共同探测来自恒星和黑洞的引力波。这个实验需要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Einstein@Home 的建立即是解决引力波实验数据处理瓶颈的[[分布式计算项目]]。
+
关于项目屏幕保护程序的详细说明,请访问 [[Einstein@Home:屏幕保护|Einstein@Home 的屏幕保护]]。
<BR><BR>
 
==LIGO和GEO 600探测器==
 
LIGO 和 GEO 600是用来测量引力波即时空结构中的波动的工具。引力波非常难以测量,因为当他们到达地球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弱了。
 
  
LIGO 和 GEO 600通过测量两条激光束相遇的时候所形成的干涉图样的变化来探测引力波。这些图样依赖于激光束的传播距离,当引力波穿过时激光束的传播距离会相应变化。
+
==研究成果==
  
这种称之为激光干涉计的探测器的灵敏度,是与激光传播的距离成比例的。因为探测器需要寻找的是很微弱的信号,所以需要 LIGO 和 GEO 的尺寸相当大。
+
Einstein@Home 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发现引力波的存在,在此之前,项目在各个研究阶段的结果也已通过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公开,目前已有:
<BR><BR>
+
#项目官方网站上的 [http://einstein.phys.uwm.edu/PartialS3Results S3 阶段初始报告(英文)]
==为什么要寻找引力波?==
+
#项目官方网站上的 [http://einstein.phys.uwm.edu/FinalS3Results S3 阶段最终报告(英文)]
就像 Einstein@Home 所展现的,LIGO 和 GEO 都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来维持运行的复杂实验。但如果真探测到引力波,我们将获得一种全新的方法以观测宇宙。
+
#[http://arxiv.org/abs/0804.1747/ S4 阶段论文(英文)]([http://arxiv.org/pdf/0804.1747v1 PDF 下载])
  
目前对于宇宙的了解大都是通过光学途径获取的。光是我们观测太空中比如银河系深处天体的唯一方法,而引力波有可能成为了解这些遥远天体的新手段,它将帮助我们获取如黑洞等不发光的天体的信息、了解超重天体的运行及碰撞情况。
+
==优化计算程序==
 +
项目在 S4 运行阶段时,匈牙利程序员 Akosf Fekete 对项目的官方计算程序进行了汇编层面的优化,引入了对处理器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如 SSE、3DNow! 等)的支持,大幅提高了程序的计算速度,也大为加速了项目在该运行阶段的进展。Akosf 的努力得到了项目方的认可,其使用的优化手段之后也被项目方在开发新的计算程序所使用。但考虑到项目研究内容所需的严谨性,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必须得到项目方所有成员的认可,在那之后的优化程序均是由项目方自行发布。
  
关于探测引力波的重要性,打个形象的比方,可将宇宙看作一部电影,而引力波是电影的声音。只通过光来研究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正在发生什么;通过声音来研究电影,我们能听到正在发生什么。虽然这两种手段都让我们对电影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但只有同时看和听,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部电影。这就是这什么能同时利用引力波和光波来研究宇宙会让科学家们如此激动的原因。
+
Einstein@Home 项目方也为当前运行的 S5R3 阶段提供了优化计算程序,在支持 SSE 指令集的计算机上,使用优化程序后,[[任务单元]]的完成时间可以减少 30-50%。详细请见本站论坛中的 [http://www.equn.com/forum/thread-17745-1-1.html Einstein@Home 官方优化计算程序]。
  
科学家们对于将可能从引力波中听到的信息已有所设想,但他们仍然非常激动于能够听到人类之前从末听到的声音!'''现在就加入到 Einstein@Home 中并成为这次伟大探索的一份子吧!'''
 
<BR><BR>
 
 
==如何参加==
 
==如何参加==
 
#首先您需要下载BOINC计算平台并且安装:http://boinc.berkeley.edu/download.php
 
#首先您需要下载BOINC计算平台并且安装:http://boinc.berkeley.edu/download.php
第40行: 第42行:
 
<BR><BR>
 
<BR><BR>
  
==Einstein@Home 官方优化程序==
 
我们建议使用Einstein@Home 官方优化程序进行计算.使用优化程序后 提速效果显著(依赖于处理器型号,任务包完成时间至少减少 15 - 30%)!
 
<BR>
 
使用方法:可直接在原官方程序或旧版优化程序基础上替换升级,将压缩包内的文件解压至BOINC安装目录下的 projects\einstein.phys.uwm.edu 目录后退出并重新启动BOINC就可以了。
 
<BR>
 
[http://www.equn.com/forum/thread-17745-1-1.html 点击进入本站论坛Einstein@Home官方优化计算程序专帖]
 
<BR><BR>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http://www.einsteinathome.org/ Einstein@Home官方站点]
+
*[http://www.einsteinathome.org/ Einstein@Home 官方网站]
*[http://einstein.phys.uwm.edu/ Einstein@Home项目站点]
+
*[http://einstein.phys.uwm.edu/ Einstein@Home 官方项目网站]
*[http://www.equn.com/forum/thread-6527-1-1.html Einstein@Home新手指南]
+
*本站论坛的 [http://www.equn.com/forum/forum-13-1.html Einstein@Home 讨论区]
*[http://www.equn.com/forum/thread-4131-1-1.html Einstein@Home项目新闻]
+
*本站论坛的 [http://www.equn.com/forum/thread-4131-1-1.html Einstein@Home 项目新闻帖]
*[http://www.equn.com/forum/forum-104-1.html 参与本项目讨论]
 
*[http://www.equn.com/forum/thread-17745-1-1.html Einstein@Home官方优化计算程序]
 
*[http://einstein.phys.uwm.edu/PartialS3Results Einstein@Home 第一份现状报告(S3)(英文)]
 
*[http://www.equ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5360 Einstein@Home S3 最终分析结果的概要(简体)]
 
*[http://www.equ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8065 Einstein@Home S4 阶段的研究结果]
 
  
 
[[Category:分布式计算项目]][[Category:物理化学类项目]][[Category:BOINC平台上的项目]][[Category:本站推荐项目]]
 
[[Category:分布式计算项目]][[Category:物理化学类项目]][[Category:BOINC平台上的项目]][[Category:本站推荐项目]]

2008年7月20日 (日) 18:02的版本

Einstein@Home

Einstein@Home 项目基于 BOINC 平台,设计目的是利用志愿计算的威力来处理分析 LIGOGEO600 采集的海量观测数据,以从中寻找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 威斯康新-密尔沃基大学的 Bruce Allen 教授领导,在美国物理协会的支持下,作为“2005 世界物理年”的活动项目于 2005 年 2 月开始正式运行,已成为 BOINC 平台的主要项目之一,目前项目正在对 LIGO 探测器首次运行在设计精度上所探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引力波的宇宙之中,恒星的爆炸,黑洞的碰撞以及其它强烈的宇宙事件制造了引力波,从而可能改变时间和空间。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探测到这些引力波,这是因为这些十分微小的引力波需要足够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就好比在地球测量太阳上一个原子的宽度一样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灵敏的探测器来观测这些引力波。其中,位于美国的 LIGO 探测器和位于德国的 GEO 600 探测器正在共同探测来自恒星和黑洞的引力波。这个实验需要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因些 LIGO 小组发起了 Einstein@Home 项目。

如果真探测到引力波,我们将获得一种全新的方法以观测宇宙。更多的项目研究背景请查看 Einstein@Home 的项目背景

Einstein@Home 的屏幕保护图形(S5R3)

数据处理

Einstein@Home 的数据处理分为多个大阶段,对应 LIGO 探测器和 GEO600 探测器在不同阶段探测到的数据。

  1. S3(2005 年 2 月-2005 年 8 月)
  2. S4(2005 年 7 月-2006 年 7 月)
  3. S5(2006 年 6 月至今)

各个大阶段还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如项目当前运行的阶段为 S5R3。

TODO:简述一下处理数据的方法。

关于项目屏幕保护程序的详细说明,请访问 Einstein@Home 的屏幕保护

研究成果

Einstein@Home 项目的研究目的是发现引力波的存在,在此之前,项目在各个研究阶段的结果也已通过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公开,目前已有:

  1. 项目官方网站上的 S3 阶段初始报告(英文)
  2. 项目官方网站上的 S3 阶段最终报告(英文)
  3. S4 阶段论文(英文)PDF 下载

优化计算程序

项目在 S4 运行阶段时,匈牙利程序员 Akosf Fekete 对项目的官方计算程序进行了汇编层面的优化,引入了对处理器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如 SSE、3DNow! 等)的支持,大幅提高了程序的计算速度,也大为加速了项目在该运行阶段的进展。Akosf 的努力得到了项目方的认可,其使用的优化手段之后也被项目方在开发新的计算程序所使用。但考虑到项目研究内容所需的严谨性,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必须得到项目方所有成员的认可,在那之后的优化程序均是由项目方自行发布。

Einstein@Home 项目方也为当前运行的 S5R3 阶段提供了优化计算程序,在支持 SSE 指令集的计算机上,使用优化程序后,任务单元的完成时间可以减少 30-50%。详细请见本站论坛中的 Einstein@Home 官方优化计算程序

如何参加

  1. 首先您需要下载BOINC计算平台并且安装:http://boinc.berkeley.edu/download.php
  2. 然后打开BOINC软件.在简易视图中请点击"Add Project"按钮,或者在高级视图中请点击"工具-->加入项目"
  3. 在向导对话框中点击"下一步",找到Einstein@Home项目并且选中,接着点击"下一步"
  4. 如果您还没有本项目帐号,请注册;如果您已经有了本项目帐号,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和您注册时填写的密码[注意,这里的密码是指您注册本项目时填写的密码,并非您的电子邮件密码]
  5. 最后点击"下一步",即开始参加本项目.

我们推荐您加入Team China团队.在此登入您的帐号,然后在Team一项中选择Team China即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