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I@home”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第21行: 第21行:
 
[[SETI@home]] 的原始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要证明[[分布式计算]]概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第二个是本身[[SETI]]的有益科学研究,以科学方法分析、探索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
 
[[SETI@home]] 的原始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要证明[[分布式计算]]概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第二个是本身[[SETI]]的有益科学研究,以科学方法分析、探索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
  
 +
其中第一个目标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完全成功的。由 SETI@home 发展开始到现在的 [[BOINC]] 环境,在广泛的科研领域支持了大量计算密集型的项目。
  
其中第一个目标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完全成功的。由 [[SETI@home]] 发展开始到现在的 [[BOINC]] 环境,在广泛的科研领域支持了大量计算密集型的项目。
+
第二个目标至今未能实现:SETI@home 未能找到证明来自地外文明信号的证据。但是,项目仍继续探索,不断更新设备及分析办法来查找信号。
  
 +
SETI@home 是通过分析来自[[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来寻找地球以外文明生命的证据。它是以“被背负”或者说“被动地”的形式当其他科学项目在利用望远镜的时候顺便获取数据。数据会被数据化存储,并发送到 SETI@home 总部。这些数据会根据频率和时间被分解成小块,通过软件进行分析,从可能含有信息的背景噪音中寻找所有信号。SETI@home 需要把每份数据分解数以百万计的小块,然后发送给家用电脑分析,并让软件返回计算结果。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对这项繁重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帮助。
  
第二个目标至今未能实现:[[SETI@home]] 未能找到证明来自地外文明信号的证据。但是,项目仍继续探索,不断更新设备及分析办法来查找信号。
 
  
 +
软件会从搜索以下4种有别于噪声的信号:
 +
*峰值的谱密度
 +
*信号能力的高斯上升和下降,这种信号可能表示望远镜的接收器略过一个信号源。
 +
*三连波信号,连续的三个等距峰值信号。
 +
*脉冲信号,可能在窄带上的数字信号。
  
它主要会在接受到的射电数据中搜寻以下三种讯号:
 
*讯号强度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547.html 高斯曲线]形升降;
 
*可能代表[[窄频]]数码讯息的脉冲讯号;
 
*三连波讯号,即三个等间距的突波。
 
  
 
SETI@home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SETI@home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2009年7月10日 (五) 21:12的版本

SETI@home

文件:SaH logo.gif
SETI@home logo
Setiathomeboinc.jpg
Multi-Beam 任务的运行界面
开发者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空间科学实验室
版本历史 1999年5月17日 以独立运算平台公开运行,对独立平台的计算程序称为 SETI@home Classic
2005年8月27日 开启基于 BOINC 平台的计算程序。
2005年12月15日 结束独立运算平台的 SETI@home Classic
2006年5月3日 开始新程序版本并运算新任务的 SETI@home Enhanced,该程序于2007年8月更名为 Multi-Beam
2008年7月中旬 融入 Astropulse 计算任务。
2008年12月18日 开始支持 CUDA 的 GPU 计算程序,运行 Multi-Beam 任务。
运算平台 Windows/Linux/Mac
项目平台 BOINC
程序情况
任务情况 Multibeam子项目每个任务文件256KB,限期7日。
Astropulse子项目每个任务文件8,192KB,限期30日。
项目状态 运行中/开放注册
项目类别 物理与天文学
优化程序
计算特点 CPU密集:

支持0分享率

支持GPU计算

官方网址 SETI@home
{{{rss}}} [{{{rss}}} 通过 RSS 获取项目新闻]


SETI@hom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在家搜寻外星智慧(地外文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星人”)),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利用家用个人计算机处理天文数据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无线电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主办。


科学研究

SETI@home 的原始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要证明分布式计算概念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第二个是本身SETI的有益科学研究,以科学方法分析、探索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

其中第一个目标已经被普遍认为是完全成功的。由 SETI@home 发展开始到现在的 BOINC 环境,在广泛的科研领域支持了大量计算密集型的项目。

第二个目标至今未能实现:SETI@home 未能找到证明来自地外文明信号的证据。但是,项目仍继续探索,不断更新设备及分析办法来查找信号。

SETI@home 是通过分析来自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来寻找地球以外文明生命的证据。它是以“被背负”或者说“被动地”的形式当其他科学项目在利用望远镜的时候顺便获取数据。数据会被数据化存储,并发送到 SETI@home 总部。这些数据会根据频率和时间被分解成小块,通过软件进行分析,从可能含有信息的背景噪音中寻找所有信号。SETI@home 需要把每份数据分解数以百万计的小块,然后发送给家用电脑分析,并让软件返回计算结果。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对这项繁重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帮助。


软件会从搜索以下4种有别于噪声的信号:

  • 峰值的谱密度
  • 信号能力的高斯上升和下降,这种信号可能表示望远镜的接收器略过一个信号源。
  • 三连波信号,连续的三个等距峰值信号。
  • 脉冲信号,可能在窄带上的数字信号。


SETI@home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SETI@home项目自1999年5月17日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5月,该项目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万参与者,积累了近200万年的CPU运行时间,进行了近5×1021浮点运算,处理了超过13亿个数据单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试验项目。不过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分析结果中还没有足以证明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证据。


SETI@home项目计划在将来增加处理来自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 Observatory)的数据,以便同时分析南半球的天空。


SETI@home官方2005年3月中旬发布消息,逐渐停止SETI Classic(即旧平台)的计算,全面转入BOINC计算平台,数据转换预计在2个月之内完成。但是由于全球的SETIers抵制新的平台,所以SETI Classic仍运行了数月,只是关闭新帐户注册。2005年12月15日SETI@home美国伯克利大学官方已关闭SETI@home Classic。

在有更多的射电望远镜加入这个项目后,2008年1月的新闻稿说,项目每天增加的新数据为300G,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能处理如此多的数据。


如何加入项目

该项目基于 BOINC 平台,简要的加入步骤如下(已完成的步骤可直接跳过):

  1. 下载并安装 BOINC 的客户端软件(官方下载页面程序下载
  2. 点击客户端简易视图下的“Add Project”按钮,或高级视图下菜单中的“工具->加入项目”,将显示向导对话框
  3. 点击下一步后在项目列表中找到并单击选中 SETI@home 项目(如未显示该项目,则在编辑框中输入项目网址:http://setiathome.berkeley.edu/ ),然后点击下一步
  4. 输入您可用的电子邮件地址,并设置您在该项目的登录密码(并非您的电子邮件密码)
  5. 再次点击下一步,如项目服务器工作正常(并且有适合自身操作系统的计算程序),即已成功加入项目

更详细的加入方法说明,请访问 BOINC 新手指南BOINC 使用教程

本站推荐您加入 Team China 团队,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的 团队检索页面,搜索(Search)并进入 Team China 的团队页面,点击页面中的 Join 并输入用户登录信息即可加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