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I@home”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第2行: 第2行:
 
[[Image:Setiathomeboinc.jpg|right|thumb|220px|改用BOINC计算平台的运行界面]]
 
[[Image:Setiathomeboinc.jpg|right|thumb|220px|改用BOINC计算平台的运行界面]]
 
<big>'''SETI@home'''</big>
 
<big>'''SETI@home'''</big>
<br><br>
+
 
 +
 
 
'''SETI@hom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在家搜寻外星智慧(地外文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星人”)),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利用家用个人计算机处理天文数据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0%E7%BA%BF%E7%94%B5&variant=zh-cn 无线电]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主办。
 
'''SETI@hom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在家搜寻外星智慧(地外文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星人”)),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利用家用个人计算机处理天文数据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0%E7%BA%BF%E7%94%B5&variant=zh-cn 无线电]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主办。
<BR><BR>
+
 
 +
 
 
它主要会在接受到的射电数据中搜寻以下三种讯号:
 
它主要会在接受到的射电数据中搜寻以下三种讯号:
 
*讯号强度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547.html 高斯曲线]形升降;
 
*讯号强度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090547.html 高斯曲线]形升降;
 
*可能代表[[窄频]]数码讯息的脉冲讯号;
 
*可能代表[[窄频]]数码讯息的脉冲讯号;
 
*三连波讯号,即三个等间距的突波。
 
*三连波讯号,即三个等间距的突波。
<BR>
+
 
 
SETI@home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SETI@home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BR><BR>
+
 
 +
 
 
SETI@home项目自1999年5月17日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5月,该项目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万参与者,积累了近200万年的[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5%A4%84%E7%90%86%E5%99%A8[CPU]]运行时间,进行了近5×10<sup>21</sup>次[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AE%E7%82%B9[浮点数|浮点]]运算,处理了超过13亿个数据单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试验项目。不过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分析结果中还没有足以证明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证据。
 
SETI@home项目自1999年5月17日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5月,该项目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万参与者,积累了近200万年的[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5%A4%84%E7%90%86%E5%99%A8[CPU]]运行时间,进行了近5×10<sup>21</sup>次[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AE%E7%82%B9[浮点数|浮点]]运算,处理了超过13亿个数据单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试验项目。不过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分析结果中还没有足以证明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证据。
<BR><BR>
+
 
 +
 
 
SETI@home项目计划在将来增加处理来自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 Observatory)的数据,以便同时分析南半球的天空。  
 
SETI@home项目计划在将来增加处理来自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 Observatory)的数据,以便同时分析南半球的天空。  
<BR><BR>
+
 
 +
 
 
SETI@home官方2005年3月中旬发布消息,逐渐停止SETI Classic(即旧平台)的计算,全面转入[[BOINC]]计算平台,数据转换预计在2个月之内完成。但是由于全球的SETIers抵制新的平台,所以SETI Classic仍运行了数月,只是关闭新帐户注册。2005年12月15日SETI@home美国伯克利大学官方已关闭SETI@home Classic。
 
SETI@home官方2005年3月中旬发布消息,逐渐停止SETI Classic(即旧平台)的计算,全面转入[[BOINC]]计算平台,数据转换预计在2个月之内完成。但是由于全球的SETIers抵制新的平台,所以SETI Classic仍运行了数月,只是关闭新帐户注册。2005年12月15日SETI@home美国伯克利大学官方已关闭SETI@home Classic。
 
<BR><BR>
 
<BR><BR>
 
在有更多的射电望远镜加入这个项目后,2008年1月的新闻稿说,项目每天增加的新数据为300G,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能处理如此多的数据。
 
在有更多的射电望远镜加入这个项目后,2008年1月的新闻稿说,项目每天增加的新数据为300G,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能处理如此多的数据。
<BR><BR>
+
 
 +
 
 
== 相关链接 ==
 
== 相关链接 ==
 
*[[SETI]]
 
*[[SETI]]

2009年6月3日 (三) 13:35的版本

传统客户端(SETI@home Classic)运行界面
改用BOINC计算平台的运行界面

SETI@home


SETI@home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t Home,在家搜寻外星智慧(地外文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星人”)),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利用家用个人计算机处理天文数据的分布式计算项目。该项目试图通过分析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采集的无线电信号,搜寻能够证实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证据。该项目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主办。


它主要会在接受到的射电数据中搜寻以下三种讯号:

  • 讯号强度的高斯曲线形升降;
  • 可能代表窄频数码讯息的脉冲讯号;
  • 三连波讯号,即三个等间距的突波。

SETI@home程序在用户的个人计算机上,通常在屏幕保护模式下或以后台模式运行。它利用的是多余的处理器资源,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计算机。


SETI@home项目自1999年5月17日开始正式运行。至2004年5月,该项目在世界各地拥有近500万参与者,积累了近200万年的[CPU]运行时间,进行了近5×1021[浮点数|浮点]运算,处理了超过13亿个数据单元,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试验项目。不过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分析结果中还没有足以证明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证据。


SETI@home项目计划在将来增加处理来自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Parkes Observatory)的数据,以便同时分析南半球的天空。


SETI@home官方2005年3月中旬发布消息,逐渐停止SETI Classic(即旧平台)的计算,全面转入BOINC计算平台,数据转换预计在2个月之内完成。但是由于全球的SETIers抵制新的平台,所以SETI Classic仍运行了数月,只是关闭新帐户注册。2005年12月15日SETI@home美国伯克利大学官方已关闭SETI@home Classic。

在有更多的射电望远镜加入这个项目后,2008年1月的新闻稿说,项目每天增加的新数据为300G,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能处理如此多的数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