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stein@Home:专家问答”的版本间差异

来自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 用干涉测量的术语来说,LIGO 和德国探测器间的基线长度是否足够长,从而能精确定位引力波源的位置?Einstein@home 的屏保中显示了一个天空中的当前探索位置,这个位置是怎么来的?这让)
第36行: 第36行:
  
 
===有没有直接探测到过引力波而不是探测其效应?===
 
===有没有直接探测到过引力波而不是探测其效应?===
 +
 +
还没有。第一次对引力波的间接的证明是在观察互相绕对方旋转的双中子星时找到的,双星轨道的收缩速度精确地符合由引力波导出的收缩速度。从那时到现在已经 13 年了,我们还找到了大量其它类似的系统,但我们仍然没有直接探测到引力波。
 +
 +
下一个问题可能就是“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探测到些什么?”。这要看你在问谁,答案如此多样,以至于立博公司的那些经纪人也会拒绝下注。在接下来的五年我们能看到些什么的几率不大,但在那之后,当 LIGO 升级、LISA 飞船(可以认为就是太空中的 LIGO)发射后,我们的机会将大很多。如果到那时还什么都探测不到,那就比只探测到哪怕一个信号都更具有革命性!
 +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基本上我们对于产生引力波(在 LIGO 可以看见的频率范围)的事物的了解并不像其它观测手段那样多。射电天文学家可以告诉我们银河系中几千个中子星的各类属性,X射线或其它天文学家也能告诉我们其它更多的。
 +
 +
但是只有少量的中子星是和其它中子星靠得足够近并显示出引力波存在的证据。根据我们对恒星生命周期的了解,应该还有非常多的不能通过射电或其它方法看到的双星。你可以试图去估计有多少中子星是用射电方法看不到而 LIGO 可以看到的,但这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好比你想通过十个体形相当的美国人来估算美国的人口,这样的样例显然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
 +
如果你试图猜测有多少中子星正在放射出引力波(也就是我们在 Einstein@Home 项目中所寻找的),这将会相当困难,因为我们对它们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类似的还有黑洞、超新星等等。但如果你反过来想想,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探测到引力波,我们将能开始了解这些目前还不能通过其它途径去研究的事物,这是多么地有趣啊。 :)
 +
 
===如果在先进 LIGO 投入使用后仍然找不到引力波,物理学家们将会怎么办?他们会放弃搜索还是对理论进行修改?===
 
===如果在先进 LIGO 投入使用后仍然找不到引力波,物理学家们将会怎么办?他们会放弃搜索还是对理论进行修改?===
  

2008年7月21日 (一) 13:28的版本

LIGO

我们怎么知道 LIGO 一臂的长度是精确的 4 km(左右)?

实际上,干涉仪测量的是两臂长度之差。在无引力波时,它们并不都是精确的 4km 长,但那完全不影响仪器的灵敏度。

引力波观测激光干涉仪(LIGO)甚至并不真正测量两臂的长度差及其变化,它关心的是一些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比如说,如果你以 100 Hz(周期每秒)的频率振动,像大多数脉冲星一样,它将对此特殊的振动颇为灵敏。如果你以 10 Hz 或 10,000 Hz 的频率振动,它将没那么灵敏。

为什么?

对于过高的频率,你会发现光的波动将淹没你对引力波的灵敏度。这是基本的量子波动,一般对于所有频率都是同样程度的小。但是 LIGO 的结构使得信号通过几面“镜子”产生反馈,使得高频更加难以分辨,这是为使 100 Hz 附近的信号清晰而付出的代价。

对于低的频率,所有信号都被地震噪音(来自于几百英里外的地震、车辆、脚步、海浪撞击海岸线等等的各种噪音,或者随便什么东西)淹没掉了。这很需要装上各种各样的隔离装置。它们都安放好了,而且他们的效果难以置信的好(LIGO 把钱都花在这个刀刃上了)。但当频率降低至 10 Hz 时,来自地球的噪音太大了,怎么也隔离不了;因而就有了 LISA 的计划(一个基于外太空的 LIGO)。

我知道,科学家们相信可以侦测到的引力波都来自于超大质量的物体,譬如双星系统、脉冲星及超新星等。Einstein@Home 所寻找的引力波是来源于这些波源中的某一种吗?

引力波观测激光干涉仪(LIGO)正实现对那些波源(及更多波源)的搜索,但 Einstein@Home 正在进行的是“全天脉冲星搜索”,正如你在每一个 WU(Work Unit)的页面上方所看见的。这并不是寻找你在屏幕保护上所能看得到位置的已知的脉冲星。这是对天空的一次系统的搜索,目标是从某方向来的周期性的引力波,每次只分析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须这样做,因为地球的运动使得频率偏移(多普勒偏移)对于天空的每一个方向都是不同的。此外还有脉冲双星的额外多普勒偏移(由于它们的轨道运动),不过现版本的 Einstein@Home 程序仅仅寻找孤立的脉冲星。

你的 CPU 大多数时候都在做一些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计算。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将时域序列看成是不同频率的级数和(即频域序列)的方法。。当多普勒偏移去除后,脉冲星的信号应当近乎是正弦曲线的样子,所以傅里叶变换可以很容易的去除多普勒效应。傅里叶变换在数字计算上颇为有效,但在全天搜索中傅里叶变换的使用多得让人头皮发麻。这就是为什么 Einstein@Home 用于做这项搜寻工作,而不是像对已知的脉冲星的搜寻,那在一部电脑上就可以很快完成。

以后 Einstein@Home 可能会做点其它的搜索,但对于现正进行的搜索是最适合的(至少是现在)达成了共识,因为:(1)这在 CPU 周期里是最为耗费的,因此也是对于你们大家贡献出来的庞大的计算力的最佳使用的地方,及(2)人们很可能会更为激动于寻找一些远比在无线电、X射线等等之中露面了很多年了的脉冲星要新鲜的东西。我还认为(3)我们已经知道一些无线电脉冲星等等的方位,但一个预先不知道的(其无线电脉冲束并不直指地球)可能刚好接近我们,因此形成一个更强的引力波源。对于我们已知的引力波源,我们预定好了我们的长期目标,但我们仍祈求能有一个愉快的惊喜。

用干涉测量的术语来说,LIGO 和德国探测器间的基线长度是否足够长,从而能精确定位引力波源的位置?Einstein@home 的屏保中显示了一个天空中的当前探索位置,这个位置是怎么来的?这让人感觉它是一个主动的观测系统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先探测到波然后试图定位波源的系统。是我理解错了吗?

物理上来讲,LIGO 是被动的。造在哪就在哪了。所谓的“指向”仅存在于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具体的过程依赖于波源的类型。你可能会猜测:造两个 LIGO,然后使用类似三角测量的方法来确定一个方向。对于短期的信号来说,基本可以这样认为,虽然这样得到的方向性并不太好。LIGO 更象是耳朵而不是眼睛,因为引力波的波长要比探测器的尺寸来得大,如果你试图闭上眼睛,除了看不见,你也会发现没法定位声音的来源。

但是对于 Einsein@home 正在搜寻的长期信号来说就不一样了。即使你开始时探测到一个完美的正弦波信号,等到记录它的时候可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探测器固定在地球上,而地球除了每天绕着自身转一圈,每年还要绕着太阳转一个大圈。这种运动使得信号的频率变得很复杂(多普勒偏移),依赖于时间和当时在天空中的位置。举例来说,在北极上空的波源不会因为每日的自旋而产生多普勒偏移,但却会被地球绕太阳运行所影响。另外,它也并不依赖于在探测器间是否有足够长的基线,虽然后者在其它方面有好处,它仅仅依赖于地球的运动。

有了这些复杂的多普勒偏移,就有了角分辨率的问题。数据分析中比较对多普勒偏移进行补偿以使信号尽可能地接近正弦曲线,以方便从噪音中提取真正的信号(通过傅立叶变换)。对于任一天空位置,都必须做一次多普勒偏移补偿,再进行傅立叶变换才能知道是否有我们需要的信号;对于另一个位置,同样也得先进行多普勒偏移补偿再进行傅立叶变换,等等。对于深入的研究,即使是天空中位置的小小变换,相应的多普勒偏移也是不同的,如果处理不对,什么有用的信号都观测不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有大量的天空位置需要进行搜寻。

因此,原始的数据里面包含了全天空的信号,分析代码在天球上选择一个点,对其进行多普勒偏移补偿,然后寻找周期性的信号。除了该点附近相当小的区域,其它部分的信号在这个校正过程都被去除掉了,然后代码再挑选另外一个点进行分析,再另外一个,再...

然后问题来了,更灵敏的搜寻需要更多的天空位置,也就是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于是就有了 Einstein@Home 项目。:)

有没有直接探测到过引力波而不是探测其效应?

还没有。第一次对引力波的间接的证明是在观察互相绕对方旋转的双中子星时找到的,双星轨道的收缩速度精确地符合由引力波导出的收缩速度。从那时到现在已经 13 年了,我们还找到了大量其它类似的系统,但我们仍然没有直接探测到引力波。

下一个问题可能就是“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探测到些什么?”。这要看你在问谁,答案如此多样,以至于立博公司的那些经纪人也会拒绝下注。在接下来的五年我们能看到些什么的几率不大,但在那之后,当 LIGO 升级、LISA 飞船(可以认为就是太空中的 LIGO)发射后,我们的机会将大很多。如果到那时还什么都探测不到,那就比只探测到哪怕一个信号都更具有革命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基本上我们对于产生引力波(在 LIGO 可以看见的频率范围)的事物的了解并不像其它观测手段那样多。射电天文学家可以告诉我们银河系中几千个中子星的各类属性,X射线或其它天文学家也能告诉我们其它更多的。

但是只有少量的中子星是和其它中子星靠得足够近并显示出引力波存在的证据。根据我们对恒星生命周期的了解,应该还有非常多的不能通过射电或其它方法看到的双星。你可以试图去估计有多少中子星是用射电方法看不到而 LIGO 可以看到的,但这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好比你想通过十个体形相当的美国人来估算美国的人口,这样的样例显然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如果你试图猜测有多少中子星正在放射出引力波(也就是我们在 Einstein@Home 项目中所寻找的),这将会相当困难,因为我们对它们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类似的还有黑洞、超新星等等。但如果你反过来想想,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探测到引力波,我们将能开始了解这些目前还不能通过其它途径去研究的事物,这是多么地有趣啊。 :)

如果在先进 LIGO 投入使用后仍然找不到引力波,物理学家们将会怎么办?他们会放弃搜索还是对理论进行修改?

引力波源

一个所谓的固体夸克星体会在受到“短时脉冲波形干扰”后由于瞬间惯性的改变而产生引力波?这一发现能够证明或者排除那些陌生的夸克星体的存在吗?

既然对称的结构不会产生引力波,那为了从脉冲星探测到引力波,是不是脉冲星必须是绕轴进动的?

是否有估算过引力波的传播速度?

广义相对论

我总是认为在外太空之中是没有上下之分的,这好像不对,因为物质好像能导致时空的弯曲而其它物体会向弯曲方向运动。那我到底忘了什么导致我的错误呢?

白洞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它们都怎么形成的?时间在白洞里面是否仍然有效,既然它们和黑洞是相反的?

引力子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为什么还从来没有探测到过?引力子如何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引力实际上是时空结构的扭曲)相结合?

我印象中引力应该是一个场。为什么它可以既是场又是波?

引力波会扭曲时间和空间吗?我能理解空间的扭曲以及如何去测量其差异,但你们如何能够知道时间的扭曲是否会影响 LIGO 中的激光束?

光速

如果我们以光速行进并打开灯将会发生什么?黑暗有传播速度吗?

好像光速并不是恒定的。有人证明光能在室温下以1.4倍光速(c)的速度进行传播。

为什么由相对论原理以及光速的不变性可以推导出光不需要介质即可传播?

我听说核反应堆里的粒子可以走得比光还要快。这是真的吗?怎么会有物体的速度比光还要快?

引力波

我们所期望寻找到的引力波的振幅、频率和波长分别是多少?

引力波是否曾被成功的探测到了,能期望这些知识引发新的技术进步么?

其它

暗色真的比亮色吸引更多的热量吗?

常量 c(光速)、epsilon_0(真空介电常数)和 alpha(精细结构常数)中哪一个更基本?还是同样基本?

在您看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重大影响吗?德国人对他的看法是否和英国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