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dust@home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Stardust@home 是一个公众科研项目,它希望志愿者来帮助搜索星际尘埃撞击所产生的痕迹,该项目于 2006 年 1 月开始正式运行。
从 2000 年的 2 月到 5 月,以及 2002 年的 8 月到 12 月,星尘号飞船将它的“星际尘埃收集器”(SIDC),也就是总面积约为 0.1 平方米的一些气凝胶块,暴露在星际尘埃中。该收集器包含了大约 130 块 1 到 3 厘米厚的、固定在铝制腔体内硅基气凝胶。
为了寻找星际尘埃的撞击位置,气凝胶上总共有超过 70 万个的位置都得在高倍放大后拍摄成照片,而这其中每一个位置都要拍摄 40 张,然后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焦片”(focus movie)。Stardust@home 将把这些影片分发给网络上的志愿者。和一般的分布式计算项目不同,它不需要占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而只是通过计算机来给志愿者分发任务。这种方法和以前的用于寻找火星上的火山的 Clickworkers 项目相似。
志愿者必须通过一个测试后才能正式参与本项目。一旦完成注册并通过测试,志愿者就可以说访问基于网页的“虚拟显微镜”,然后就可以通过上下调整焦平面来开始搜索星尘撞击的痕迹了。
作为对志愿者的鼓励,Stardust@home 将允许第一个找到特殊星尘颗粒的人来给该颗粒取名,另外,发现这些特殊颗粒的人将在相关的科学出版物上被列为合作作者。
项目计划表[编辑]
1999年2月7日 | 星尘号成功发射 |
2000年2~5月 | 收集首批星际尘埃 |
2002年8~12月 | 收集第二批星际尘埃 |
2004年1月2日 | 星尘号成功穿越“Wild-2(怀尔特-2)”彗星 |
2006年1月15日 | 回收星尘号 |
2006年4月21日 | 开始扫描星尘号的星际尘埃收集器 |
2006年5月17日 | 正式推出 Stardust@home 网站 |
2006年8月1日 | 正式发布 Stardust@home 的完整版本 |